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朔法红颜 铿锵玫瑰
  发布时间:2021-03-12 19:50:30 打印 字号: | |

朔法红颜

铿锵玫瑰

三月春归,

红颜映花赛花娇。

执法如山是你,

聪敏果敢是你,

愈战愈勇是你,

柔肠百结是你,

有家国情怀,

有法治信仰,

多年风雨筑梦路,

以梦为马踏歌行。

过去的一年,法院的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疫情防控措施卓有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展顺利,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分调裁审多元解纷创新发展,审判执行工作扎实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结着全体女法官、女干警的无数心血,她们在法院各个岗位上生动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貌。镜头汇聚到八小时之外,她们又要承担起一名母亲、一名妻子、一名女儿的责任,柴米油盐、一粥一饭,成为一个个幸福家庭的核心与灵魂。

朔法红颜,

你奋力前行的样子,

真美!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每一次公正的裁判,都是一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宣传;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都在为法治信仰的大厦增砖添瓦。

——四级高级法官    刘  晔

我心目中的好法官,不仅关注个案,还要关注整个法治的进程,更要有悲悯情怀。要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坚守法治信仰,守护公平正义。法治路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四级高级法官  李向阳

身为人民法官,需要学识丰厚,需要忠诚法律,需要富有良知,需要勤奋进取,需要道德高尚,这些都是必备素养。然而,敬畏民心、崇尚正义,更应该成为人民法官的基本遵循、基本操守。

——四级高级法官  霍秀锦

一名优秀的法官,要有广博的学识理清法律事实,要有明亮的眼睛洞察案件真相,要有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要有足够的智慧将纠纷化解于无形,要有坚定的勇气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四级高级法官  李  婧

法官职业的背后,是她32年的执着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我们要坚定法治信仰、坚守职业情操,永远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忠诚之心、感恩之心,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共产党员、做一名政治合格、思想过硬、业务出色的人民法官。

——四级高级法官  孙海荣

多年与法同行,深知法官之路并不轻松,纠纷的化解、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法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强大的抗压能力,还要有一颗始终能够换位思考、体会每一名当事人内心疾苦的为民赤诚之心。

——四级高级法官  刘  英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就是要充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用心工作,心怀梦想扬帆远航。

——四级高级法官  赵晓燕

左手坚定信念、砥砺奋进,右手使命担当、公平正义,这样的法官就是中国的脊梁。

——四级高级法官  殷  莉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法官是千千万万个平凡职业中的一个,却终将因守护公平正义而成就非凡。

——四级高级法官  边艳桃

人民对法治的信仰,应该得到回报。法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应该坚持法袍在身,天平在心,勤勤恳恳学习,清清白白断案,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

——四级高级法官  郭明霞

慎言多思讲规矩话,严谨细致办规矩事,清正廉洁做规矩人。

—— 一级法官  郑荣华

总书记说“每个人都了不起”。作为一名法官,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承载着法治的未来、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待与重若泰山的责任。

—— 一级法官  池海涛

法官和医生的职业本质是一样的,要让人活的有尊严,有做梦的权利,有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希望。我们的坚守,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一路奔跑,总比原地踏步好。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

—— 一级法官 智秀兰

忠诚的信仰丈量不出生命的长短,却能标出信念的厚重;纯净的初心延续不了生命的长度,却能升华人生的高度;担当的境界增加不了生命的光彩,却能彰显务实的作风。

—— 一级法官  谭彩霞

“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法官助理  于 君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励我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做新时代司法事业的“燃灯者”。唯实惟先,善作善成。

——法官助理  张彩锋

世事纷繁,知足常乐。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放弃信心,不逃避责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有希望,就有未来。

——法官助理  蒲赢宇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纵然法治之路荆棘满布,对法律的热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永远不变。

——法官助理  雷宇飞

法律人的路,是用勤奋与汗水铺就的路。未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研究室干警  李慧芹


 

 

 
来源:中院研究室
责任编辑:中院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