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举办“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今天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党组书记、院长王虎荣带领党员干警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重温和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在每一个大时代十字路口上做出的一次次伟大抉择,回溯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建党100周年
党组书记、院长 王虎荣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毛泽东说:要在世界上建立新制度,首先必须有新政党,因为政党是制度建设的基础。
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制度,就必须改造中国的政权,欲求众生平等,必求劳动者的解放,而必须通过斗争,为了劳动者的解放事业,我辈必须勇于牺牲。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建党100周年
第一党支部 张馨月
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加并领导确山数万农民举行暴动,驱逐军阀武装,攻占确山县城。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建党100周年
第二党支部 张雷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建党100周年
第三党支部 赵健
李大钊-狱中自述(节选)
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抗议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北洋军阀政府通缉李大钊。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派军警逮捕李大钊,他在狱中遭受酷刑拷打、威逼利诱:敌人把竹签钉进他的指甲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的指甲。
敌人妄图用高官厚禄,来收买李大钊,李大钊言辞拒绝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御寒,安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气节。”李大钊利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机会,写下了经典名篇《狱中自述》。
建党100周年
曹汝谦:朔州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中国共产党追求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艰苦斗争中,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坚守初心、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他们像滚滚奔雷,撕破黑暗夜空,奏响了迎接新中国黎明的最强音。曹汝谦,就是朔州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
曹汝谦,应县下马峪村人,是山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拓者,人民军队空军筹建参与者,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先驱者。
曹汝谦是朔州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早在1921年,曹汝谦在太原平民中学读书时,高君宇(高君宇(1896年—1925年),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今属太原市娄烦县)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回到太原,在进步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曹汝谦就认识了高君宇,高君宇很喜爱曹汝谦,高君宇介绍曹汝谦到北京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社工作。到北京《向导》报社后,曹汝谦思想进步很快,1922年,经高君宇介绍,曹汝谦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仰的力量,激励着后人。曹汝谦的故事在朔州广为人知,而像曹汝谦一样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不变信仰也融入朔州人民的血脉,成为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
建党100周年
第五党支部 何 磊
刘启耀,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刘启耀,江西兴国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他当选为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转移,刘启耀则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1935年初,他在宁都北部山区的一次突围战斗中,不幸左胸中弹,负伤昏迷过去。身边的战友刘国龙见他受伤后,连忙帮他包扎好伤口,并将他藏在死人堆中,拿起刘启耀的驳壳枪和身份证件继续与敌人周旋。
1937年,刘启耀终于联络上了120多位失散的苏区干部和我军战士。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立了临时江西省委。
在临时省委机关成立后,大家都在为今后的活动经费发愁,刘启耀这时掀开了自己乞讨穿的破衣烂衫,把脏兮兮的布包放在了桌子上,说道:“这是我突围时,代为保管的苏维埃政府的经费。”
他揣着大量金银,即使去乞讨,也分文未动,革命需要,他就毫无保留地交出所有,刘启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像他这样对“对党忠诚,表里如一”的革命前辈,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建党100周年
第六党支部 曹日荣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